中国节能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

节能环保前瞻:资源循环利用行业

中国节能网2023-01-02节能环保节能环保材
环保节能app,节能环保材,节能环保电暖气,节能环保前瞻: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环保节能app,节能环保材,节能环保电暖气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以矿产资源为例,中国多种矿产资源

节能环保前瞻:资源循环利用行业

节能环保前瞻:资源循环利用行业,

  环保节能app,节能环保材,节能环保电暖气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以矿产资源为例,中国多种矿产资源的保障能力面临严峻挑战,铁、铜、锌、铅等大宗工业用矿产资源的基础储量储采比已不足20年。此外,随着新产品逐渐达到报废年限,必然会产生大量废旧产品,是放任其成为垃圾污染环境,还是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如今已是不言自明。有研究显示,若能有效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将成倍提升中国矿产资源的可持续供给能力。

  同时,国家对节能环保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并于2010年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作为节能环保的子产业,正是为了应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而提出来的重要举措。虽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提法较新,但从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做出规定开始,就可以认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开始萌芽,至今已进入快速成长期,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是指为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废弃物而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是循环经济体系的末端环节,也是决定循环经济能否闭环周转的关键环节。资源循环利用主要包含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利用两大类,其主要思想是从废弃物中开发人类所需的各类资源。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有效缓解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

  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原料—产品—废物—原料”的循环过程,将上一个产业(企业)排出的废物作为下一个产业(或企业)的原料,在具有市场、技术或资源关联的产业(或企业)之间形成链条,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共赢的目的。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作为循环经济体系的末端环节,主要关注于“回收”、“分拣”、“拆解”和“再制造”等过程。

  相关企业既有涉及产业链单一环节的,也有横跨多个环节的。例如台州齐合天地专注于“拆解”环节,通过与国外废旧金属供货商建立紧密的合作联系,将进口废料进行拆解加工,为长三角地区提供金属资源,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98.7%。而TCL集团则充分利用家电生产技术优势,联合天津市博奇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了“TCL奥博(天津)环保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电子废弃物的拆解、分类、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奥博公司将TCL生产的家电通过卖场“以旧换新”方式进行回收,通过欧洲、日本及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回收、拆解、再利用技术,将这些固体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为TCL提供生产原材料,建立了“家电生产—运输—销售—回收—拆解—再利用—产品”的循环经济全产业链。

  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中,“拆解加工”环节的资源化企业是产业的重要主体。以建筑废弃物资源化企业为例,当前主要呈现以下特征:一是相关企业逐渐增多,且大多为民营企业;二是多处于初级阶段,再生产品主要是再生转、砌块用骨料等低价值产品;三是由于再生建材需求不高,使得大部分资源化公司主要根据工程建设单位的订单生产,而非建筑废弃物的存放量。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对环保事业的重视而不断发展扩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法规体系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国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同时,在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技术发展等方面,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都取得了显著提升。就“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情况而言:经济效益方面,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以每年约12%的速度增长,2015年末产值超过1.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96%,解决就业近3000万人,专业从事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约3万家;环境效益方面,中国资源产出率提高了16.4%,单位GDP能耗下降了18.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20%,累计实现节能8.6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3亿吨);技术发展方面,截至2015年底,仅钢铁固废资源循环利用领域申请的中国专利总数近1万件,此外,以“复杂难处理镍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与应用”、“纳米复合电刷镀再制造技术”、“废弃钴镍材料循环再造技术”和“有机废物生物强化腐殖化技术”为代表的众多技术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级工业大奖、中国专利奖;以“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20万吨/年示范项目”、“3000吨废旧服装再生切片生产线”、和“典型尾矿资源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迅速实现产业化。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体系将逐渐形成。

  此外,不仅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两大主要产业:全国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量及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量随着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稳步提升发展,同时也催生出一些新的产业,例如:包括零部件再制造和机电产品再制造在内的再制造产业;包括秸秆综合利用、林业三剩物和次小薪材综合利用、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等在内的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产业;城市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等,这些新兴产业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了能有效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规范和扶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尤其是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后,政策数量显著增加,且对产业的发展不断细化与深化,产业政策体系从框架式的构建逐步扩展到细分子领域的政策建设,政策着力点也从产业链的单个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

  姚海林等(2018)对1978-2016年中国中央政府颁布的172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政策文本进行梳理,认为我国资源循环利用政策体系呈现出四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如表3-1所示。

  资料来源:姚海琳, 张翠虹. 中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政策演进特征研究[J]. 资源科学, 2018, 40(3):567-579

  从政策体系的变化能看到,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正处于快速成长、不断细化的阶段,也因此具备了广阔的投资空间。仅从固废处理等行业市场投资空间趋势(见图3-1)来看,预计到2020年大件垃圾、装修垃圾、厨余垃圾等行业仍将处于初始期,市场化运营收入市场空间大约在10亿元左右;而农业废弃物、餐厨垃圾、环卫、危险废弃物等行业市场需求将急剧膨胀,企业数量增多,行业将形成规模,运营收入空间在50亿元——400亿元不等;而垃圾焚烧将进入成熟期,运营收入将稳定达到500亿元的规模。

  正是由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细分行业及新兴产业的不断增多,我国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仍处于快速成长期,不同细分领域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因此未来仍有较大的投资空间。

  资源循环利用是逆向制造过程,涉及到修复技术(含再制造技术)、改性技术、分离技术、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技术和无害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例如“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废旧金属再生利用方面取得了技术创新,成功利用CX破碎分选设备及富氧底吹-鼓风炉还原熔炼等集成工艺处理废铅酸蓄电池,年处理废铅酸蓄电池量已达10万吨以上,铅回收率大于98%。

  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对技术要求较高,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逐渐形成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创新体系,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垃圾焚烧发电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中的一类,不仅具备资金密集型特征,同时由于特许经营期限的原因使得投资回收期较长,因此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都有较高要求。除了传统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方式,垃圾焚烧发电等盈利水平较好且能实现稳定现金流的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还可以采用以项目信用为支撑、以项目净现金流为基本偿债来源的项目收益票据、项目收益债券等固定收益类产品。

  2014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审批通过的我国首只项目收益债:广州市第四资源热力电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收益债券“14穗热电债”成功发行,募集资金8亿元,发行期限10年,票面年利率为6.38%,募集资金全部用于广州市第四资源热力电厂投资建设。

  此次发行的项目收益债券在风险防范方面有所创新,最关键的是保证项目及其收益封闭运行。广州环保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本次发行成立了特殊目的公司,专门负责项目筹建、管理和封闭运行。首要偿债源自募投项目的运营收入,与项目实施主体有一层隔离。项目产生的垃圾处理费和发电上网费,进入项目公司开立的专项账户,与广环投其他的经营收支实现资产分割和破产隔离,优先保证偿付债券本息,并聘请中信银行广州分行对专户进行全程监管。并且,广环投与广州南沙区和番禺区有关部门签订协议,保证了项目两大主要收益——垃圾处理费和发电上网费的稳定。

  该项目收益债券除在偿债和风控方面创新外,最大优势是在融资成本和融资期限上更有竞争力。根据目前询价情况,债券最终发行利率能与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相当。但银行项目贷无法比拟的是,该债券发行周期10年,而银行项目贷一般在5年左右。考虑到募投项目施工期两年,运营期是第3年开始,因此本期项目收益债设计为10年期固定利率,附设本金提前偿还条款,从第3个计息年度开始偿还本金,运营收入产生的时点和规模与债券还本付息的进度较为匹配。

很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