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

节能减排建筑也是主力

中国节能网2023-05-08节能建筑节能建筑股票
地下建筑节能,节能建筑股票,建筑绿建节能,节能减排建筑也是主力,地下建筑节能,节能建筑股票,建筑绿建节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建筑业正在成为一支主力军。有统计显示,建筑能耗约占整个社会能耗的1/3左右,降低这部分能耗将显著改善社

节能减排建筑也是主力

节能减排建筑也是主力,

  地下建筑节能,节能建筑股票,建筑绿建节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建筑业正在成为一支主力军。有统计显示,建筑能耗约占整个社会能耗的1/3左右,降低这部分能耗将显著改善社会整体能耗状况,同时,对节能减排以及环境保护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二三十年来,中国大力推广节能建筑,通过提高节能标准,实施改造工程,加大监管力度,推广可再生能源等举措,不断提升建筑能效。如今,发展节能建筑已成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正在助力中国早日实现碳排放达峰和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在城镇或乡村,看似悄然伫立的高楼大厦、楼台庭院等各式建筑背后,却有着不小的“动静”:每栋建筑每时每刻都消耗着能源,排放着对环境有害的物质。比如在北方一些地区的老式高耗能住宅,因采暖每年多耗标准煤达上千万吨,多排二氧化碳50多万吨;到了夏季,空调高峰耗能也十分惊人。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建筑业也进入鼎盛时期。据统计,前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同时,建筑能耗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也与日俱增,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现在的30%左右。高耗能建筑消耗大量资源,比如钢材、水泥、木材、玻璃和塑料制品等,还产生碳排放,仅到2000年末,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达25%。

  各类建筑中,公共建筑能耗比例最大,未来这一比例还将提高。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魏峥博士对本报记者分析说,在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贡献比重日益增加。第三产业的大部分活动都在公共建筑内进行。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办公、商场、医院等公共建筑的使用强度也会不断增加;同时,在公共建筑里,人员密集,生产、生活活动集中,对设备和空间的要求不断提高。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公共建筑的卫生与健康问题引起更大关注,随之带来的建筑设备和机电系统更新升级可能进一步加大能源需求,从而推高相关建筑能耗。

  面对如此庞大的建筑耗能,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部达到节能标准要求,能效水平比2015年提升20%。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7部门最新发布的《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要求,到2022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启建筑节能降耗的步伐,当时颁布的《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新建居住建筑在1980年当地通用设计能耗水平基础上节能30%。目前,全国已初步建立起以节能65%为目标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体系,部分地区执行更高的75%节能标准。

  随着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的提升,企业开始在建筑领域积极应用先进的生态环保技术,大量节能示范工程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涌现,比如上海中心大厦,应用的节能环保技术涉及照明、采暖、制冷、发电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每年能为大厦减少碳排放2.5万吨;广州珠江城大厦玻璃幕墙安装有光伏发电设备利用日照发电;建筑面积逾30万平方米的成都来福士广场,外墙安装的低辐射中空节能玻璃,最高可以降低建筑能耗达70%以上。

  近十年间,建筑节能工作深入稳步推进。针对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政府通过开展节能专项工作、节能专项验收等措施,实现了较为有效的管理。对于既有居住建筑,政府投资进行改造,居民一般不需出钱,自有住房就得到了全面节能改造。

  魏峥分析说,这几年,我国新建居住建筑和新建公共建筑的节能工作很有成效,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可以通过节能设计标准、节能审查、节能专项验收等技术和行政手段实现了有效管理。

  “对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问题,我国主要是通过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来进行指导和约束的,这项工作从2005年到现在,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取得的成绩非常显著,特别是最近10年,变化非常大,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整个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专业总工徐伟对本报记者说。

  全球范围内,新建建筑只占存量的2%,基本上都是既有建筑。与新建建筑不同,既有公共建筑包括办公楼、医院、学校、文体科技类场馆、公共交通站、私营企业或个人经营的写字楼、商场、餐饮、宾馆等,这些建筑一般由各类业主直接进行管理,缺乏强有力的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既有公建节能是个困扰所有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即便在欧美发达国家,推动既有公建的节能改造与节能运行也是举步维艰。

  既有的公共建筑每年消耗的能源占到了全部民用建筑领域能源消费的38%。大型既有公共建筑因存量大且能耗强度高,一直是节能工作的重要领域,但也是进展最为缓慢的领域。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发布的《建言“十四五”——中国既有公共建筑节能工作的困境与突围》报告认为,如果不能实现体制机制上的突破,既有公共建筑低能效导致的建筑能耗不合理增加,不但会影响国家碳排放达峰目标的实现,也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不过,随着全社会节能意识的增强、经济业态调整的深化、建筑机电设备的批量老化、房地产行业向存量更新经营模式的转变、国内建筑节能技术的迅速发展等,既有公建节能原地踏步的局面很快将得到改变。

  “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大潮的引领下,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已经日趋深入人心,全社会追求绿色建筑发展的共识也催生了公众对于绿色健康公共建筑空间的需求。此外,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都为建筑领域破解以往数据获取难、建筑运行高度依赖物业管理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积累等困境带来了新的机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潘支明对本报记者说。

  2019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大型公共建筑制冷能效提升30%,绿色高效制冷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40%以上,实现年节电4000亿千瓦时左右的目标。该行动方案为大型公建中常见用能设备和产品开展分系统能效提升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

  “以落实和深化《绿色高效制冷行动方案》为契机,进一步扩展系统能效的概念。”潘支明建议,对大型公建中常见用能设备和产品按照其实现的分系统功能进行集合,推动相关产品的集成化和标准化,实现由对单个产品能效的关注上升到分功能子系统能效的考察,最终助力实现公共建筑的整体高效绿色运行。

很赞哦!